走过的路崎岖而又坚实——记中晋公司示范岗党员段晓炉
发布时间:
2025-09-05
作者:
王原硕
来源:
局总部
访问量:
分享至:
◆1.请您做个自我介绍。
我是段晓炉,河北涉县人。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三局工作,在第三地勘院侯马分院工作了十年,2018年调入中晋公司,现任中晋公司生态地质项目部副总工程师、地质勘查组主任,主要负责项目部的安全、生产、工期、质量管控等工作,同时负责省级财政地勘基金项目的立项、编制、申报、评审、汇交及其他核实报告的编制工作。参加工作以来,先后主持参加了多个山西省财政项目和社会市场地质勘查项目,涉及铁矿、金矿、铜矿、锰矿、金红石及铌钽稀有多金属等多个矿种。
◆2.刚踏入地质行业时,您对这份工作的认知和实际感受有哪些反差?您如何适应的呢?
最大的反差是理论和实践衔接不上。说得直白点,刚毕业时,满脑子都是课本上学的“地质学”“构造学”这些理论知识,想着到了工作中肯定能大展身手。结果真正开始干编录、填图这些基础活儿时,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当时,单位给我安排了两位师傅:一位理论功底扎实,一位实践经验丰富。发现这种反差后,我就向他们请教:“为啥感觉学校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?”师傅们说,他们刚工作时也是这样,嘱咐我先把行业规范吃透,再回头看理论知识,慢慢就能联系起来了。后来,我一边跟着师傅们出野外,一边学规范。白天在现场,师傅教我怎么看岩层、怎么记录数据;晚上回到驻地,我就翻课本、查规范,把白天遇到的问题一个个搞明白。干着干着才发现,理论知识有大用处。
现在回过头想想,这种反差其实归结于我对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。这几年工作思路打开了,对行业的认识也不一样了,越来越多学校里学的东西进入到了我的工作视野。
干地质这行,就需要边学边干。理论知识就像工具箱,行业规范是使用说明,只有多出野外、多研究、多琢磨,才能把工具箱里的东西真正用起来。
◆3.野外地质工作常常会与家人分离数月,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?
野外地质工作者与家人聚少离多,这几乎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常态。想要平衡工作与生活,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2018年以前,我常年在外,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爱人一人操持。说到孩子,心里更是五味杂陈。有次学校组织亲子活动,孩子专门打来电话和我说:“爸爸,这次你回来吧,咱们一起跳舞。”那段时间工作任务重,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但一想到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都非常珍贵,就咬牙挤时间赶了回去。之后每次视频,他都会提起这件事,我才意识到,原来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和陪伴,比什么都重要??晒ぷ魅挝窬桶谠谀嵌芏嗍焙?,还是不得不缺席他成长路上的重要时刻。
总有人问我:“现在出野外的次数少了,是不是也能顾上家了?”每每听到这话,我的心里酸酸的,外人看来确实是这样,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办公室里的工作反而更忙了。我现在即便回去,也是抱着电脑处理各种事务。好几次孩子兴奋地摆好棋盘,想让我陪他下两盘,我总说“再等10分钟”。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,不知道过了几个“10分钟”,他也早已睡着了??醋抛郎夏歉泵欢钠澹睦锼挡怀龅奈弈?。
其实在单位里,像我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。说实在的,在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件事上,我确实做得不够好,还得继续摸索、不断学习。
◆4.您参与过的项目中,哪一个项目的成果最让您有成就感?为什么呢?
最让我有成就感的,还得是2018年参与实施的山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《山西省离石区庄上金红石矿预查》。一方面,矿床成因类型为辉绿岩型金红石矿床,这是山西省首次在辉绿岩中发现金红石。另一方面,从项目立项到成果提交,我全程参与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,那种感情特别不一样。
就讲讲项目初期野外踏勘的经历吧。当时,原本约好的同事临时有事,最后就剩我和司机两个人。到了山脚下,司机留在车上等,我硬着头皮一个人往山里走。越往里走,林子越密,除了自己的脚步声,四周安静得吓人,心里直发毛,总担心突然窜出各种野兽自己招架不住。但想着来都来了,绝不能空手回去,就咬着牙攥紧地质锤继续往前走。就在我壮着胆子拨开一丛灌木时,一块泛着光泽的金红石矿石突然出现在眼前!我兴奋得连害怕都忘了,小心翼翼收好矿石,长舒一口气,安心下山。
项目批下来后,我又一头扎进填图、槽探、钻探这些工作里。风里来雨里去,最终探明了潜在金红石矿产资源约1400多万吨??醋疟ǜ胬锏氖荩夥莩恋榈榈某删透?,只有在野外摸爬滚打过的地质人,才能真正懂得。
◆5.您认为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?
第一个是过往地质资料的梳理和分析。咱们三局建局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,保存的地质资料数不胜数,梳理研究这些地质资料至关重要。从前可能因为资金、市场、技术等原因没有进行下去的项目,也许可以通过现在的技术手段、找矿方法进行二次开发。但这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沉下心来做,逐份研读老报告,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层数据,用现代成矿理论重新解析成矿规律,这既考验耐心,也需要跨代际的技术融合。盘活这些“地质档案”,说不定能为当前找矿突破打开新窗口。
第二个是人才储备。现在不少职工的能力像埋在土里的种子,没完全破土发芽。去年我就在琢磨,人才引进是一个建强人才队伍的工作思路,但把现有在职人员的潜能激发出来同样关键。人才引进好比“引水入田”,激活现有人才的潜力更像“深耕土壤”,效用也很大。我们可以通过跨领域工作交叉、强化技术培训等方式,激发不同岗位职工的潜能,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与能力瓶颈,这样咱们的队伍才能真正变成一支敢打硬仗的“生态地质铁军”。
◆6.对于想要从事地质工作的年轻人,您有哪些建议或经验可以分享?
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运用。
早年地质找矿大多是“就矿找矿”的工作思路:在地表发现有矿化就开展地表探槽及深部钻探工作,顺着矿脉往下追,“指哪打哪”,很少去琢磨地层深处的“门道”。那时候总觉得构造分析、地层演化这些理论太“虚”,不如钻探来得实在。
现在浅层地表矿勘探得差不多了,工作方向就得转向深部找矿、构造找矿,这就需要地质人关注最基本的地质构造,尤其是在老变质岩区,看似平平无奇的岩层褶皱,往往藏着大玄机。地质构造是至关重要的找矿线索,三局初裕沟、狐姑山两个项目基本都是通过构造找矿完成的——先分析地层构造格局,锁定成矿有利部位,再结合物探数据精准打钻,最终在深部找到了“盲矿体”。
所以我常跟大家交流:大道至简,别忽视那些简单的理论。就像老一辈地质人说的:“地层不会说谎,关键看你能不能读懂它的语言?!卑鸦±砺鄢酝?、用活,才能在看似平常的矿区,找到大地深处的宝藏。
◆7.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基层地质工作者这个群体,您会选择哪三个词?
先说不畏艰险。干地质这行,注定常年扎根野外。外人看我们,觉得是成天游山玩水,可实际情况是,哪偏僻、哪人迹罕至,我们就得往哪去。就拿日常工作来说,早上七八点,我们背着沉甸甸的样袋,装上干粮和水,一头扎进深山老林。被荆棘划破衣衫、被蚊虫咬得满身包,都是家常便饭。有时为了采集到岩石样本,得手脚并用攀爬陡峭的山坡,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受伤。一直到晚上七八点,天色渐暗,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山里出来,样袋里装满了一天的“战果”,人却累得只想赶快休息。
再讲讲敢于挑战。以前,刚入行的新人想当项目负责人,没个十年八载根本不行,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熬。现在不一样了,项目多,专业人员有限,有时候一个人得顶上两三个人用,不少年轻人干个三五年,就能挑起项目负责人的大梁。这既是机遇,更是挑战。遇到新领域、高难度的项目,我们不能退缩,得主动揽下来,当成自我提升的契机。新一代地质人虽然经验比不上老同志,但胜在敢闯敢拼,愿意挑战自我。只有抓住这些机会,在实战中摔打磨练,才能快速成长。
最后是勇于担当。对地质人而言,勇于担当绝非一句空话。去年省厅有个紧急项目,从审批下来到提交成果满打满算只有15天。时间紧迫,我们直接在太原租了个房间当临时“作战室”。每天早上7点,准时出野外,收集数据;晚上回到房间,马不停蹄整理资料。那一周,我们几个眼睛熬得通红。印象特别深的是,当我们提前一周把整理好的成果交给评审中心时,工作人员都惊了,他们原本以为我们是来沟通困难、申请延期的,压根儿没想到能按时完成。可以说,勇于担当早已融入我们地质人的血脉,化作了攻坚克难的底气。
◆8.在您看来,舒缓野外工作压力的精神良药是什么?
要说最能慰藉心灵的,一定是《勘探队员之歌》——“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们的红旗”。读书时我就常听这首歌,那会儿只觉得旋律激昂,没想到工作后,这首歌成了野外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出野外时,这首歌旋律一响,就好像同千万地质人并肩作战,再难走的山路,再难找的矿,心里也都有了底气。
还有一次难忘的奇遇。之前在盂县随我们的队员做抽水试验时,我恍惚间一抬头,看到远处一座山头特别像一个老人,有鼻子有眼的,眉眼慈祥,嘴角带笑,就那么静静地注视着我们。那一刻,我满身疲惫都化作了暖意,就像在异乡得到了无声的鼓励,连沉默的大山都在用独特的方式,认可我们的辛勤付出。
◆9.面对后进的请教,您总是不厌其烦全盘托出,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您这样做的呢?
我其实没想太多,就是觉得既然有年轻人愿意问,我就该毫无保留地讲。年轻人来请教,说明我“传帮带”的劲儿还没使到位。有时候怕他们没吃透,讲的比他们问的还多,最后还要追着问一句:“还有哪里不明白?我讲清楚了没?”
我始终觉得,一个人本事再大不算啥,一群人都能独当一面,才是真厉害。单位从来不是个人的“独角戏”,同事们聚在一块儿,就是一个大家庭,都是兄弟姐妹们,藏着掖着显得生分,只有大伙都把本事练出来,才能在协作中迸发出无往不胜的力量。
另一方面来说,年轻人肯学是好事,说明心里有劲儿想往上走,我多搭把手,他们就能少走点弯路,对整个团队都有好处。这就像咱们中国功夫一样,要是师傅们都留一手,早晚得失传。冶金地质这行也一样,前辈的经验得实实在在地传给年轻人,他们脑子活、有新想法,把老办法和新思路揉在一起,行业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。
你看我们三局和所属各单位,不就是靠着新老结合才越来越强的吗?只有让年轻人接上茬、担起责,才能开创冶金地质事业更美好的未来。
◆10.请您给中晋公司、三局送上一句祝福语。
希望每一位冶金地质人不忘老一辈的优良传统,勇于担当,奋发有为,在冶金地质的浪潮中齐心协力、破浪前行,助力中晋公司和三局在三晋大地乃至华北地区再创辉煌!